曲园记忆
首页 > 流金岁月 > 曲园记忆
难忘那当年的小市场
 
信息来源: 发布日期: 2017-06-14

这里所说的小市场,指的是我校东门外还没有市场之前,在学校南边铁丝网外那个出售零星农副产品的交易地。其具体位置就在弘道路西段,诚意路与明德路之间。

现在的弘道路路基,原是一条出西关西去的小路和一条相邻的小溪,路溪并排,路在北,溪在南。溪南,是种植五谷的庄稼地,路北就是我校,路校之间拉着带刺的铁丝网,以之为界。网外,从天亮起,天天上午都有西关及附近村庄的农民在出售农副产品,如各种时令蔬菜、瓜果、禽蛋、粮食、棉花等。买主基本上就是我校的教职员工。

这里,在学校东、西十二排职工宿舍(全是平房)区东南,教学区西南,购物也好,游逛也好,师生来此都不远。因此,这里总是熙熙攘攘,热热闹闹。如果碰上端午节、仲秋节,那更是人多货多,热闹非凡。

有几种瓜果,好像就是为端午节、仲秋节而生的。如农历五月成熟的杏、桃、甜瓜、西瓜等,农历七、八月收获的核桃、石榴、大枣、梨子等。它们在节日上市,购销两旺,市场更显活跃。

其中的几样,谁吃谁说好,难以忘掉。一是沂河岸边沙土地里种出的花皮西瓜,个个二十来斤重,沙瓤蜜甜。我老家在千里之外,也有知道曲阜西瓜好的,曾叫我在这里买种子,捎回去试种。二是防山的纪庄梨,皮薄核小,脆甜无渣,落地即碎。三是九山的圆铃枣,个大核小,肉多糖分高,掰开可见金黄的黏丝。

有了小市场之后,虽然单身教工依旧全靠食堂生活,但许多双职工家庭却常去市场,买回鱼、蛋、蔬菜、大米等自己做,以为调剂。家庭经济条件好些的学生,也有去市场买瓜果吃的。1960年、1961年,国民经济处于困难时期,上午课间休息时,有的学生去买上几个胡萝卜,用纸或手绢擦去泥土,就边走边吃了起来。

1974年2月,山东大学文科各系搬回济南。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,曾在曲阜生活过的一些山大人,还委托曲园的朋友,代购小市场上的大米、红枣之类可存放的东西。他们说:曲阜的大米、红枣,即便宜又好吃。有的还特意说明,要买“一家煮饭,十家飘香”的曲阜逵泉香大米和九山的圆铃枣。

适应需求的扩大,那些年发放的一些票证,也有 进入了市场的,如粮票、布票等。

1954年9月,国务院发布了«关于实行棉布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»,按人定量凭票供应棉布。流通的布票有军用、民用之分。1955年8月,国务院又下达了«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»。自该年11月起,全国各地普遍使用全国通用粮票和地方粮票。1984年,停发布票。1993年5月,取消粮票。

在小市场,有的农民就把节省的布票当作商品,来卖钱。农民手里是没有粮票的,因为他们的口粮是从人民公社生产队直接分来的。如果需要,就得用粮食换。换票的粮食多是大米。一斤大米可换一张一斤面额的粮票,再收一些现金。收多少现金,由交易双方参照市场上不成文的约定,进行交涉。这就表明,在这个小市场上,粮票具有了货币的职能。全国通用粮票的价值高于地方粮票,抵消的现金更多。

政治系七四级的一位学生,散步去逛市场,与一位卖大米的老农就粮票换粮食的事聊了起来。你一句,我一句,聊来聊去,竟聊出了这样一个结果:老农同意用一斤大米换一张一斤面额的全国通用粮票,不再要现金,把带来的大米换给学生。然而,学生手中什么粮票也没有,他原是闲来无事说着玩的。老农倒是真心实意,就是来换粮票的。那场面自然是很尴尬的。学生窘得很,虽然一再解释、道歉,也还是结结实实地挨了一顿数落。

除了粮票、布票,其他票证也有直接或间接参与市场活动的。例如,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之后,不少教职工搭建防震棚所用的高粱秸秆,就是用学校发的煤炭票从农民手里换来的。

小市场,它既是一个买卖商品的交易处所,同时,又是百姓表演的社会舞台。因此,天长日久,小市场也就有了这样那样的一些属于自己的故事,增添了文化气息。

俗话说“王婆卖瓜,自卖自夸”,“卖瓜的不说瓜苦”。这是一种通行的市场现象。那么,卖辣椒的又能怎么说呢?

辣椒有多个品种。有些,从外表就能看出是辣还是不辣;有些,单凭眼看是不易分辨的。有位卖辣椒的白发老农,回答问者的常用语是“半口”。“半口”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又辣又不辣,有点辣,但又不太辣。“辣与不辣”,是个有点不好回答的问话。就整体而言,山东人不像湖南、四川、贵州等省的人那样不怕辣、怕不辣。你说“辣”,若正巧碰上怕辣的,人家就可能说:“辣,俺不敢吃”;若问者是个嗜辣之人,你说“不辣”,他可能说:“辣椒辣椒,不辣谁要”!看似中庸的“半口”之说,就是在这样的情势之下出现的。这算是一种经营之术吧。

有段时间,农村流传着一句话,叫做“鸡屁股是银行”。意思是说,农户养鸡,以蛋去换零钱花。那时,农村养鸡的饲料是不含抗生素等添加剂的,也不给鸡打针喝药。自然,蛋里也就没有禁用药物残留,大可放心食用。上市的鸡蛋是以个计价的,若价有不同,那就是这家那家的事。买者都想要大的,这就有个挑选问题。有的挑得很仔细,又是比个头,又是掂重量,表现出很大的耐性。蛋有双黄者,但市上却不见。为什么呢?一蛋俩黄,算几个?因为不好交易,干脆就不上市了。其他禽蛋也是如此,不必赘述了。

西关有位奇人,能手掂活鸡报重量。因不知其姓名,就以“掂鸡王”称之吧。那时的市场上,尚无电子称,用的都是木杆秤。称鸡的时候,得先用绳子把它的两腿捆在一起,再用称钩子勾着绳子提起来称。这样,鸡是倒悬着的,因不舒服,它会拼力挣扎一阵。“掂鸡王”则不然,他把两条鸡腿并拢,一手握着举起来,一手轻轻地摸摸鸡胸,立马就能说出几斤几两来。据说,有人测试过,他掂出的斤两,误差极小,几乎为零。

在市场上,未见“掂鸡王”设摊卖什么东西。他是靠掂鸡赚钱的吗?但从未见谁向他付过钱,也未见他问谁要过钱。那么,他为什么逛来逛去,见有买卖活鸡的总想凑上去掂掂呢?他图的是什么?不熟悉他的人是说不清楚的。如果猜一下的话,难道他的心愿就是寻找机会,秀一下自己的绝活,享受秀时的快意?

下面这个故事,虽然说不清是真是假,但它确实在曲园流传过。这里,不妨姑妄言之,将其记下。

传言说,某女职员去小市场买什么东西,讲好的价是九分钱一斤,她买了两斤。该付多少钱?卖东西的农村老太太说,自己不识字,也不会算账,“老师算吧”。老师想了想,像是自言自语,悄声念着:“二九一毛四”。接着,对老太太说;“给你一毛五吧。”老太太高兴了,对人说:“你看看,到底是大学里的老师,人家还多给了一分钱”。

或许,人们会感到不好理解,在人来人往的市场上,“二九一毛四”何以能成为现实?也许,因为这就是市场,这就是难以述说其奥妙的市场。

作为反映社会现象的市场故事,既是人们的谈论话题,也是一种口口相传的文化载体,一种研究社会问题的生动资料。这些,大概就是市场故事的价值所在吧。

小市场并非官方设置。她是我校由济南迁来曲阜后,在供与需的呼唤之下,应运而生的。它的出现,丰富和改善了曲园师生的物质生活,活跃了曲阜经济,增加了曲阜人的经济收入和政府的税收。

1988年6月,我校南扩,附中西移,小市场自行消亡了。代替它的,是学校东面的新市场,一处由西关居民委员会兴建的更大的市场。随后,在学校北门外,大庄村民委员会又修建了北市场。

几十年来,在追随着我校发展所组织的经济活动中,受益最早最大最直接的西关人说过:“靠山吃山,靠海吃海,靠大学吃大学。”说的多好啊!“靠大学吃大学”,六个字,只六个字,就道出了西关人的切身体验,道出了曲阜人特别是西关人与大学的经济关系。可以说,没有曲师大,就没有小市场,更不会有繁华的西关市场和北市场,不会有东门外那东西、南北两条商铺林立的数里长街,不会有那么多天天卖小吃的流动摊点,也绝不会有学校周遭的学生南公寓、西公寓、北公寓,不会有教授花园,......

而今,要了解小市场的故事,只能在老曲园人的记忆中去追寻了。

 

2015/9/5

(作者,曲阜师范大学原党委副书记、教授)

 


上一篇:· 因陶而面世的《学习材料》
下一篇:· 曲师人在孔林

 CopyRight 2014 版权所有:曲阜师范大学档案馆    日照校区地址:日照市烟台北路80号 邮编: 276826
联系电话:0537-4456005(智能语音)  13054967310  15554731821  (曲阜)  0633-3981137(日照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