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中的“陶”,指的是曾在我校历史系、外语系、教育系教过书的陶愚川教授。《学习材料》就是我校党委宣传部编印的那种。这里,怎么把二者拉在一起,使之好像有一种类似因果的关系呢?要说明白,就得回首忆及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段往事。
1986年4月6日,《大众日报》头版头条,刊发了报社记者刘健和我校校报编辑徐洪龙联合署名的文章《丹心报国》,介绍了孑然一身的陶愚川教授怀着一颗赤子之心,献身教育的感人事迹。他用比较法系统地研究中国教育史,取得了丰硕成果,受到同行们的高度赞誉。此文一出,立即在我校引起了积极的反响。其时,我是党委宣传部的部长,便向党委提出了在全校开展向陶愚川教授学习活动的建议。党委采纳了,并于4月9日作出了《关于开展向陶愚川教授学习活动的决定》。“决定”从多方面指出,“积极广泛地开展向陶愚川教授学习的活动”,“具有重要意义”,“要求党内党外、领导群众、教师学生”都要向他学习。
随之而来的一件急迫之事,就是如何解决全校师生的学习材料问题。当时的情况是,把党政机关和各系订阅的《大众日报》加起来,也不过几十分。多数系只订了两份,一份在办公室,一份存放资料室。
材料不足怎么办呢?在此急需的情势下,我和宣传部的同志议出了一个办法,那就是自己翻印。同时,也由此联想到,以后或许还会有需要给师生提供什么学习资料这种事情。于是,就以《学习材料》为名,标着期号,交由学校印刷厂翻印去了。
不几天,32开本的第一期《学习材料》就发到广大师生手中了。
就这样,从1986年4月开始,一期期的《学习材料》,不停地编印了下去。记不清编到第几期的时候,济宁新闻出版局曾派人来到我校,调查《学习材料》是不是非法出版物。
《学习材料》是根据学校工作的需要,不定期编印的。其发放范围和印刷数量并不固定,是因需而定的。它在组织师生及时学习上级的方针政策,正确认识国际国内形势等方面,发挥了很好的作用。
想当年,我校党委副书记仝素勤同志去省委党校学习时说过,咱们自己编印的《学习材料》很好,党校布置的学习文章,这里面都有。而且,装订成册,带着、用着都方便。别的学校去学习的人,很赞赏我们的做法。
我在宣传部工作期间,也有准备“考研”的学生,去要过《学习材料》的。
自己编印《学习材料》,不仅适用、及时,而且,就学校整体而言,还节省了办公经费。
有一年,上级有关部门发来通知,要求把省里的《支部生活》订到基层各支部。我认为,《支部生活》是面向全省各行各业基层党组织的,内容广泛,而真正适合高校的文章并不多,没有必要按支部订阅。那怎么办?要订,但只订一份,存放宣传部,遇有需要的文章,就及时编到《学习材料》中去。
光阴荏苒,《学习材料》面世已三十年矣。三十年来,不管谁接手宣传部的工作,都没有中止编印《学习材料》。到2015年11月,已出至114期了。可以想见,今后,还会根据需要,继续编印下去。
2015.12.26
(作者,曲阜师范大学原党委副书记、教授)